汉宣帝为啥没把爷爷刘据追封为皇帝,反而给了他"戾太子"这么个不太好的称号呢?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。刘据是汉武帝的太子,后来因为巫蛊之祸被逼得自杀了。汉宣帝是他孙子,按理说应该给爷爷正名才对。但汉宣帝上位后,考虑到自己是通过霍光扶持才当上皇帝的,得顾及霍家的态度。再加上刘据当年确实起兵反叛过,虽然是被逼的,但这种事在封建王朝里就是大忌。所以汉宣帝权衡利弊后,就给了刘据"戾"这个谥号,意思是"不悔前过",算是给这事儿定了个调子。
公元前74年,刚满18岁的刘病已坐上了汉宣帝的宝座。他爷爷刘据原本是汉朝太子,可惜在巫蛊之祸里冤死了,这事儿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。有意思的是,宣帝上位后,不但没给刘据平反,反而给他定了个"戾太子"的谥号,这事儿在当时可没少招人议论。你说刘病已为啥要这么做?咱们不妨翻开《汉书》,看看这位年轻皇帝当年到底是怎么想的。
汉宣帝刚坐上皇位那会儿,心里就堵着一件事——他爷爷刘据和老爸刘进一直没得到该有的名分,这事儿他必须得解决。刚登基,他就立马发了一道圣旨,让大臣们讨论给刘据上什么谥号。可结果让他特别失望。按照当时的规矩,宣帝被算作汉昭帝的继承人,所以该祭祀的是昭帝,而不是刘据和刘进。这完全跟宣帝的想法对着干,因为他心里清楚,不管名义上怎么说,刘据和刘进都是他亲爷爷亲爹,这血缘关系摆在那儿呢。
汉宣帝最后给曾祖母卫子夫定了个"思后"的谥号,而刘据则被追封为"戾太子",这个谥号摆明了是说他不肯认错、死不悔改。有意思的是,刘据的父亲刘进反倒得了个不褒不贬的"悼"字。这么一套谥号安排下来,里头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呢?
在古代皇室里,给老祖宗追封尊号可不是件容易事,特别是像刘据这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。汉宣帝他爹和爷爷都没个正式名号,这在那会儿的朝廷上下看来,简直就是丢人现眼。定谥号和规划陵园大小这些事,都得特别小心谨慎。那时候掌权的霍光,对刘据他们一家子一直躲得远远的。所以汉宣帝刚上位那会儿,所有的安排都受霍光的影响特别大,结果就是刘据最后也没捞到多少尊荣。
霍光去世后,汉宣帝重新掌握了权力,他再次提起了为父祖正名这件事。这次官员们的回答就聪明多了,他们说按照礼法,皇帝的父亲确实可以享受帝王级别的祭祀,但前提是他的儿子得当上皇帝。汉宣帝抓住这个机会,把自己父亲刘进追封为“皇考”,这等于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。至于刘据,他还是被称为“戾太子”,虽然他的园邑从200户增加到了300户,但整体规格还是比不上他父亲。
刘病已为啥非要这么安排呢?这背后其实挺简单的。刘进可是他亲爹啊,这里面当然有感情因素在。你看啊,历史上秦始皇和刘邦这两位大佬,都是只追尊自己的老爹当皇帝,可没把爷爷也抬到那个位置。所以汉宣帝给刘进比刘据更高的待遇,完全说得通,一点儿也不奇怪。
汉武帝的权威维护是另一个关键点。刘据因为巫蛊之祸成了历史上一个争议人物。汉武帝没给他正名,反而某种程度上认定他有罪。汉宣帝为了证明自己继承汉朝的正统性,得给外界一个交代。于是,他们给刘据定了个“戾”的恶谥。这么做,既不完全否定汉武帝对刘据的处理,又稍微给刘家正了名。这其实是在巫蛊之祸后维护皇室威信的一种手段。毕竟,直接否定汉武帝只会引发更多质疑和混乱。
说到底,那时候根本没有给祖宗追封皇帝的传统。你看秦始皇,也就是把自己老爸尊为太上皇,刘邦也没给刘太公加更高的封号。虽然汉哀帝那会儿有过追封生父的事,但情况和汉宣帝完全不一样。考虑到当时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,汉宣帝这么处理,可以说是相当明智和稳妥的选择。
汉宣帝在决策时,面对的远不止个人情感这么简单,他得同时权衡政治影响和历史定位这些大事儿。要是真把刘据追尊为皇帝,指不定会带来多少行政和文化上的麻烦。所以啊,他走的这条路,说白了就是在皇权威严和私人感情之间找平衡,最后拍板的那个决定,也是紧贴着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的。
#百家说史#
